东城区探索布局王府井“元宇宙”
時間:2023-01-26 15:46:08 來源:
天長新聞網
“作為一種RNA病毒,感染新冠每次擴散都會衍生很多突變株,率上疫情擴散越快,升加突變株出現的劇病家建監測幾率就會越高。所以對中國來說,毒變當下是異擔憂專議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病毒變異的時間點?!钡聡A裔病毒學家、持續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感染 “病毒在不斷復制和傳播過程中,率上變異是升加持續發生的自然過程。有些變異增強了病毒的劇病家建監測傳播能力,有些變異逃逸了免疫識別,毒變也有的異擔憂專議變異對病毒的生物活性沒有明顯影響。目前新冠病毒在國內的持續廣泛傳播,是感染否會導致新突變產生,特別是對其免疫逃逸能力和致病性的影響,是全社會非常關注的重點問題?!鼻迦A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強調。 12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疫情監測方案》,在病毒變異監測方面,該文件指出,各地對部分陸路、航空和海港口岸城市入境人員、哨點醫院就診患者、重點場所和重點人群中核酸檢測陽性標本,以及重癥和死亡病例標本等開展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工作,將序列按時報送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 多位病毒學家表示,在國內如此高強度的傳播環境中,病毒發生突變幾乎是肯定的。但問題是,病毒會朝著什么方向變異?中國該如何加強對病毒變異的監測,打“有準備之仗”? 感染人數激增時,要警惕突變株 病毒學家陸蒙吉說,目前全球主要的大陸都出現過新的突變株,中國過去因為沒有大的流行,所以都是境外輸入的毒株。但是,隨著防控措施松動,在人口如此龐大的中國,產生新的病毒變種是可能的。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近日指出,奧密克戎從2021年11月份出現以來,截至2022年12月18日,已經從BA.1到BA.5這五個分支演變出709個亞分支;這些亞分支互相之間重組產生的毒株是72個,XBB就是其中一個?!八?,奧密克戎的變異會一直持續下去,只要是在人群中循環,它就要復制,復制就要發生變異?!彼f。 陸蒙吉強調,并不是說所有人都感染一遍之后,新冠病毒就不會繼續傳播、變異了。病毒還會在一些免疫能力比較低下的人群,比如說還沒建立起足夠免疫屏障的老年人當中繼續流行,這時候,為了獲得傳播優勢,病毒反而很容易篩選出一些逃逸能力更強的突變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王貴強近日也表示,對于絕大部分免疫力正常的人來說,半年內人體內都會存在有效的免疫抗體;不過如果出現新的變異株,或者新的亞分支表現出很強的免疫逃逸能力,是可能導致再感染的。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病毒學家劉善慮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RNA病毒之所以會突變,除了自身內在因素外,就在于其受到了外界的選擇壓力,包括宿主免疫系統的壓力、治療的壓力等等,因此,為了逃避這些壓力,病毒必須不斷進化,這是必然的結果,不必恐慌。 “病毒跟宿主之間是一個相互制衡的關系,病毒的傳播力與致病性一般是相反的?!彼赋?,從病毒學規律來看,絕大多數突變都是為了逃避免疫。但是,太多突變也會導致病毒失去功能甚至消亡,因此,也有一些突變是為了恢復功能,保證其感染性。實際上,陸蒙吉說,科學家們在對新冠病毒的突變追蹤中發現,每一次新冠病毒的變異,呼吸道上皮細胞中的病毒載量都更高,病毒融合細胞的能力有所加強。 劉善慮說,可以觀察到,在快速傳播下,奧密克戎出現突變株的時間越來越快,但是整體致病性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增強多少。今年9月,美國的感染者當中,80%都是BA.5,但是,僅3個月之后,在美國,BQ.1.1、BQ.1、XBB的占比就越來越高,而BA.5的比例已經下降至10%以下。 病毒致病力需持續監測 根據彭博社12月25日的最新報道,來自全球新冠基因序列共享數據庫GISAID的數據顯示,推動中國感染浪潮的病毒株均是國際已知的,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有新的突變株產生。 中國疾控中心在最近一個月內向GISAID提交了來自北京、內蒙古和廣州的25個新的基因標本,從這些序列來看,目前還沒有發生很顯著突變。具體來說,內蒙古最近暴發的疫情由BF.7變種引起,然后傳播到了北京;2022年10月以來,在廣州暴發的則是另一起獨立的疫情,輸入的變異株是更早一些的BA.5.2家族。 近日,網絡上有傳言稱,中國部分地區同時流行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許文波對此回應,根據實時動態監測,國內沒有發現德爾塔變異株在流行,也沒有發現德爾塔變異株與奧密克戎變異株重組。從12月初至今,國內監測到9個流行的新冠病毒亞分支,都屬于奧密克戎變異株。 新冠病毒的變種在中國可能會是怎樣的?有分析文章認為,一種可能的情況是奧密克戎以及它成百上千的亞型會占據人群,使得其他變種沒有流行的空間——就像2022年全球奧密克戎的大流行一樣,而疫苗和自然感染建立的免疫力最終讓人群的抗體足以抵抗嚴重的疾病。 許文波指出,奧密克戎引起的住院、死亡、重癥的病例,都明顯低于早期的德爾塔株和其他“值得關注的變異株”,700多個分支病毒都沒有觀察到顯著的重癥和死亡增加??傮w來說,奧密克戎變成致病性明顯增加的突變株可能性比較小。 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實驗室主任藍柯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迄今為止,全世界正在流行或已經流行過的“值得關注的變異株”通常不是從前一種占主導地位的變異株演變而來。相反,它們來自于不同株系。德爾塔在印度首次發現后迅速席卷全球造成大流行,2021年末奧密克戎在南非出現后,便迅速取代了德爾塔的地位,奧密克戎不是由德爾塔進化而來。 在致病性方面,盡管長期來看,為了獲得適應性,隨著更多因逃避免疫而產生的突變出現,病毒的毒力傾向于下降,然而,這并不是絕對的。藍柯指出,新冠病毒未來變異“無法預測致病力強弱”,需要持續監測。 2021年,德爾塔的流行對德國的醫療系統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陸蒙吉說,早期的新冠病毒株造成的死亡人口中,年齡中位數是82歲,但是到了德爾塔高峰期,年齡中位數下降至74歲,一些年輕人也出現了重癥。也就是說,德爾塔突變株殺傷力是高于其“前輩”的。 中國當下的大流行加劇全球病毒學家們擔憂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多數人此前并沒有感染過新冠病毒,較低的免疫屏障對病毒逃逸突變更有利。 劉善慮解釋,盡管病毒也面臨著免疫壓力,但是,國內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接種疫苗,或者已接種很久了,也沒有感染過病毒。尤其是在腫瘤病人、器官移植、艾滋病人等免疫力比較低下的人群中,因為宿主的免疫能力比較差,病毒沒有很強的快速突變的壓力,反而會慢慢隱蔽式進化,積累一些自然變異,或者發生病毒重組,出現一些全新的突變株。 實際上,已經有文獻報道,2020年流行過的南非株,有可能就是在這些病人當中出現的。而奧密克戎毒株也是之前沒有被監測到、突然出現的?!俺鍪馈敝?,它可能已經經過了幾個月甚至一年的“醞釀”。 2022年12月21日,江蘇南京市江寧區勝太社區內,人們排隊候診。當日,南京江寧區16輛發熱流動診療車開進居民小區和企業,為群眾提供便捷診療服務。圖/人民視覺 如何開展病毒變異監測? “如果不做基因測序,你基本上是在打一場沒有情報的戰爭?!?021年春天,當疫情在印度引起海嘯時,美國布朗大學公共健康學院院長、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阿希什·賈哈指出,對病毒變異監測和預警的不足,成為印度疫情當時的主要“推手”之一。 清華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病毒變異的監測,一方面有助于弄清楚病毒的遺傳特性和分子流行病學特點;另一方面能夠為及時評估現有疫苗和藥物提供最現實和真實的靶標。單克隆抗體類藥物、疫苗的研發等,都要基于病毒的基因序列。 12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介紹,新冠疫情防控策略調整后,中國CDC病毒病所制定了《我國人群新冠病毒變異株監測工作方案》。該方案要求,每個省選三個城市,每個城市選一個哨點醫院,每個哨點醫院每周采門診急診病例15例、重癥10例和所有死亡病例的標本進行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并且在一周內,將測序數據上傳中國CDC病毒病所,建立國家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庫。 通過該方案的實施,許文波說,可以實時動態監測新冠病毒奧密克戎系列變異株在中國流行的動態及其各個亞型的構成比例,具有潛在生物學特性改變的新變異株,包括臨床表現、傳播力、致病力等,為疫苗研制、診斷試劑評價,包括核酸和抗原等提供科學依據。 劉善慮上世紀90年代曾經在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學習、工作過。劉善慮認為,這個監測方案是很大的進步和很好的開端,但是他也提出了建議。監測的哨點應該鋪得更廣一些,每個省份只選三個城市可能未必能代表城鄉的各種情況,而且國內也完全有更大范圍的測序能力。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日期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疫情監測方案》提出,各地依托全國流感監測網絡哨點醫院,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監測。要及時將病毒變異株全基因序列上報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動態分析門(急)診和住院患者人數、急性發熱呼吸道癥狀患者人數、新冠病毒感染人數等變化趨勢和病毒株變異情況。 2021年初,美國的規定是要對5%確診病例的病毒標本做基因測序;美國加州在2022年9月與10月分別對15%與13%的新冠感染病例進行了測序,這些病例城鄉都有分布?!懊绹褪悄軠y就測,不見得要限制10例或15例,隨機采樣的話,數據更有價值?!眲⑸茟]說。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考慮到大量的感染病例不會上報,只有對更高比例的核酸檢測樣本做全基因組測序,才能代表當下的實際病毒株流行狀況。 劉善慮認為,未來不要忽視免疫力比較低下人群的采樣和分析。另外,他提出,從北美和歐洲的研究來看,也有很多動物感染了新冠,也不要忽視對動物的檢疫和傳播模式監測。 同樣重要的是,多位學者指出,從臨床中采集的基因序列樣本,要與疫情流行趨勢、病人癥狀相結合,從而能對這些突變的序列可能導致的傳播力、致病性進行研究。藍柯也強調,對突變株的毒力要有一個科學和綜合的評估,這需要臨床、公衛和實驗室研究的互相配合。 (實習生李金津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彭丹妮 責任編輯:韋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