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重点数据和大事件前瞻
時間:2023-01-24 04:26:37 來源:
天長新聞網
作者: 綦曉光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和我國國家統計局的提升定義,旅游是平國指前往慣常環境以外的、持續時間不足一年的旅游力出行,具有移動性、從方異地性、提升暫時性等特征。平國總體來看,旅游力旅游業的從方需求方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提升占據80%左右市場的休閑旅客,二是平國商務出行者;主要供應方包括出行、住宿、旅游力餐飲、從方游覽、提升購物、平國娛樂等服務活動的旅游力提供者。 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暴發之前,全球旅游行業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根據UNWTO的統計,2009~2019年間,全球國際游客數量持續增長,年增長率平均達到5%,其中2019年達到15億人次,同年旅游出口收入達到17億美元,相當于全球服務貿易的28%和商品服務出口總額的7%。但是,三年來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使世界旅游業受到了猛烈沖擊。根據UNWTO的數據,2020年有5000萬旅游業從業者失業,截至2022年4月,有96%的旅游目的地設置了出行限制,而2022年1~7月游客人次僅為疫情前同期的43%。 如今,在旅游經濟不斷修復的同時,我們還應關注其是否能夠實現“綠色復蘇”的可持續愿景。根據UNWTO的統計,2005~2016年,旅游業碳排放至少增長了60%,而交通運輸相關排放在2016年達到全球排放量的5%,如果不加速去碳化進程,2030年碳排放量將超過2016年的1.25倍。聯合國大會也認為,應當將可持續旅游置于全球包容性復蘇的核心。 而我國作為規模僅次于美國的旅游市場(世界旅游業理事會預測2032年我國將成為最大的旅游市場),也將是推進全球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主體之一,需要適當提升對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的關注程度。鑒于此,本文將從ESG視角從報告披露程度、細分行業的評級情況、區域ESG水平三方面,對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簡要探討。 在我國,旅游行業ESG報告披露程度表現向好,并具有提升空間。從行業總體看,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發布的《2021年度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情況報告》統計,與旅游行業直接相關的交通業、文化體育業、零售業A股上市公司ESG披露率均低于60%,其中零售業僅為約30%。港股市場披露率相對更高,根據《港股上市公司2021財年ESG信息披露統計研究報告》,與旅游業相關的運輸業、消費品業的ESG報告披露率分別為100%、88.91%,其中消費品業包括酒店、休閑設施、餐館等行業,其總體披露率處于九大行業最低位置,仍有提升空間。 以旅游業下細分的酒店行業為例,根據《2022中國酒店ESG投資價值報告》的調查,在25家酒店企業中(本土、港資、外資酒店企業占比分別為34%、40%、24%),外資與港資酒店企業的ESG報告披露數量與質量均高于本土酒店企業,其中90%左右本土企業2021年才開始披露相關信息。在以上25家酒店企業中,以獨立報告形式披露ESG信息的企業占比為64%,ESG報告篇幅超過25頁的企業占比為82%,報告中包含碳排放情況、能源使用、環境目標、氣候變化行動的比例分別為91%、68%、79%、34%,可見目前酒店行業對環境議題關注度較高,但在披露指標方面暫未形成統一的標準,這可能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酒店行業ESG評價體系的構建,并阻礙ESG生態的良性循環。 旅游業下細分行業之間的ESG評級情況存在差異。根據中財大綠金院等機構的統計口徑,與旅游行業直接相關的包括住宿業、餐飲業、道路運輸業、航空運輸業、零售業、文化藝術業。具體來看,住宿業ESG評級呈現出顯著的分化現象,5家企業中僅有2家評級在A級及以上,其余處于C-級及以下;餐飲業ESG評級狀況不佳,3家企業均評級在C-及以下;道路運輸業大部分評級水平較好,35家企業中71%在B級及以上,其中A+級、D+級及以下企業數量均為6家;航空運輸業高低評級參半,13家企業中僅7家在B級及以上;零售業低評級企業數量超過高評級,97家企業中C+級及以下比例約為57%;文化藝術業表現也不佳,9家企業中只有2家在B級及以上,最高評級僅為A-??梢?,旅游行業下各細分行業的ESG評級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其中交通運輸業表現相對較好,住宿業與零售業處于中游,餐飲業、文化藝術業仍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最后,部分地區ESG水平與旅游業發展不相匹配。從綠色金融發展情況看,中財大綠金院等的統計數據顯示,部分以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省份在31個省份的綠色金融綜合排名、市場排名、政策排名中位置相對靠后,表明省內綠色金融的實施效果仍有提升空間,可以基于ESG理念、從旅游業視角思考,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方面不斷完善,以推進地區可持續發展。 綜上,為了提升ESG水平,我國旅游業可以從提升對ESG評級的關注度、完善報告ESG披露程度與披露標準、推進地區綠色金融實施效果三方面發力,從而進一步為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系共生態經濟研究院特聘院長。感謝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張荀參與整理部分相關數據) 責任編輯:周唯